Skip to the content
快速连结
本科生
研究生
教职员
校友
访客
A
A
A
EN
繁
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
进学园及创客空间
数码学术研究室
特藏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特藏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
法律资源中心
建筑学图书馆
大学校史馆
学习共享空间(伍何曼原楼)
图书馆位置
使用图书馆
进入图书馆
学生
教职员
其他
遗失中大通或图书证
图书馆规章
使用图书馆须知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表
假期开放时间
恶劣天气下之安排
研习空间
安静阅读区
小组研讨室
线上面试室
博士生研读室
教员研读室
24小时研习设施
更多
电脑设施
电脑
列印、影印及扫瞄
无线网络
应用程式软件
手提电脑借用服务
3D打印服务
更多
借阅服务
借阅
续借
预约及催还
归还
指定参考
我的借阅记录
更多
馆际互借
港书网
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
使用其他图书馆
使用其他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院校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网页
无障碍设施及服务
遥距取用电子资源
馆藏
特藏
特藏列表
档案
手稿
善本书
大学档案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特藏
主题馆藏
网上展览
学科馆藏
文学与人文
商科
教育
工程
法律
医学
理科
社会科学
通识教育
好书角
香港中文大学数码典藏
数码馆藏
典藏的服务
关于典藏
馆藏发展
馆藏发展政策
采购建议
馆藏分布
大学图书馆
崇基学院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
联合书院图书馆
建筑学图书馆
法律图书馆
医学图书馆
其他
馆藏的使用方法
如何使用「检索易」
如何检索档案资料
如何檢索文章
如何检索书籍
如何检索电子书
如何检索期刊
更多
硏究支援
数码学术硏究服务
我们的服务
数码学术硏究室
数码学术研究项目
数码人文研究
数据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GIS)
文字勘探分析
香港中文大学数码典藏
香港作家及艺术家传记资料库
研究咨询服务
研究咨询服务申请表
引文检索服务
数码学术研究咨询
研究数据咨询
学术传播
引文管理
开放取用
作者身分识别码管理
研究指标
版权
AIMS支援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硏究文库
研究资助局资助论文资料通
研究数据服务
研究数据管理项目
研究数据管理基金与资助
数据管理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数据储存库
研究数据管理指引
研究讲座及活动
数码学术
研究数据
研究技巧
研究人员系列
活动
研究生服务
研究茶座
研究海报展览
研究咨询服务
研究生及教研人员讲座
研究生研究及学习研讨会
学习支援
迎新简介会
本科生迎新简介会
研究生迎新简介会
虚拟图书馆导赏
图书馆讲座概览
图书馆综合讲座
研究生及教研人员讲座
讲座回顾
自学资源
「研究通」网上学习单元
资讯技能网上课程
资源使用指引
图书馆学科指南
学习资源
遥距学习支援
课程书目
考试试题资料库
博硕士论文库
研究生服务
研究茶座
研究海报展览
研究咨询服务
研究生研究及学习研讨会
教学支援
数码套装教材
增购电子版本书籍
院系联络主任
引文管理
EndNote
RefWorks
引文格式
进学园及创客空间
创意媒体制作室
3D列印及扫瞄
虚拟实境
雷射切割及UV列印
关于图书馆
关于我们
使命
策略计划
概览及统计资料
图书馆读者小组
图书馆问卷调查
奖项
人员
我们的团队
组织图
联络我们
最新动态及活动
最新动态
活动
出版刊物
图书馆通讯
年报
图书馆刊物
图书馆职员刊物及演讲
齐来参与
计划及合作伙伴
捐赠图书馆
政策及规章
政策及规章
反馈与投诉
工作机会
帮助
Quick Link
本科生
研究生
教职员
校友
访客
A
A
A
EN
|
繁
我的借阅记录
预订研读室
图书馆讲座
新增馆藏
遥距取用
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
进学园及创客空间
数码学术研究室
特藏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特藏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
法律资源中心
建筑学图书馆
大学校史馆
学习共享空间(伍何曼原楼)
图书馆位置
使用图书馆
进入图书馆
学生
教职员
其他
遗失中大通或图书证
图书馆规章
使用图书馆须知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表
假期开放时间
恶劣天气下之安排
研习空间
安静阅读区
小组研讨室
线上面试室
博士生研读室
教员研读室
24小时研习设施
更多
电脑设施
电脑
列印、影印及扫瞄
无线网络
应用程式软件
手提电脑借用服务
3D打印服务
更多
借阅服务
借阅
续借
预约及催还
归还
指定参考
我的借阅记录
更多
馆际互借
港书网
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
使用其他图书馆
使用其他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院校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网页
无障碍设施及服务
遥距取用电子资源
馆藏
特藏
特藏列表
档案
手稿
善本书
大学档案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特藏
主题馆藏
网上展览
学科馆藏
文学与人文
商科
教育
工程
法律
医学
理科
社会科学
通识教育
好书角
香港中文大学数码典藏
数码馆藏
典藏的服务
关于典藏
馆藏发展
馆藏发展政策
采购建议
馆藏分布
大学图书馆
崇基学院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
联合书院图书馆
建筑学图书馆
法律图书馆
医学图书馆
其他
馆藏的使用方法
如何使用「检索易」
如何检索档案资料
如何檢索文章
如何检索书籍
如何检索电子书
如何检索期刊
更多
硏究支援
数码学术硏究服务
我们的服务
数码学术硏究室
数码学术研究项目
数码人文研究
数据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GIS)
文字勘探分析
香港中文大学数码典藏
香港作家及艺术家传记资料库
研究咨询服务
研究咨询服务申请表
引文检索服务
数码学术研究咨询
研究数据咨询
学术传播
引文管理
开放取用
作者身分识别码管理
研究指标
版权
AIMS支援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硏究文库
研究资助局资助论文资料通
研究数据服务
研究数据管理项目
研究数据管理基金与资助
数据管理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数据储存库
研究数据管理指引
研究讲座及活动
数码学术
研究数据
研究技巧
研究人员系列
活动
研究生服务
研究茶座
研究海报展览
研究咨询服务
研究生及教研人员讲座
研究生研究及学习研讨会
学习支援
迎新简介会
本科生迎新简介会
研究生迎新简介会
虚拟图书馆导赏
图书馆讲座概览
图书馆综合讲座
研究生及教研人员讲座
讲座回顾
自学资源
「研究通」网上学习单元
资讯技能网上课程
资源使用指引
图书馆学科指南
学习资源
遥距学习支援
课程书目
考试试题资料库
博硕士论文库
研究生服务
研究茶座
研究海报展览
研究咨询服务
研究生研究及学习研讨会
教学支援
数码套装教材
增购电子版本书籍
院系联络主任
引文管理
EndNote
RefWorks
引文格式
进学园及创客空间
创意媒体制作室
3D列印及扫瞄
虚拟实境
雷射切割及UV列印
关于图书馆
关于我们
使命
策略计划
概览及统计资料
图书馆读者小组
图书馆问卷调查
奖项
人员
我们的团队
组织图
联络我们
最新动态及活动
最新动态
活动
出版刊物
图书馆通讯
年报
图书馆刊物
图书馆职员刊物及演讲
齐来参与
计划及合作伙伴
捐赠图书馆
政策及规章
政策及规章
反馈与投诉
工作机会
帮助
主页
>
图书馆
>
大学校史馆
>
格物创新
环境与持续发展
格物创新
博文讲座教授
|
创新生物医学
|
信息与自动化技术
|
环境与持续发展
透过研究及创新塑造低碳未来
中大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1960年代) 胡秀英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她在1968来到中大生物系,为大学成立了一间可供研究与教学两用的植物标本馆。
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大生物系于1970年成立全港首个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所于2002年命名为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1997)
国家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成立 (2005)
中国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及霍英东遥感科学馆啓用(2000年代)
研种亩产高营养丰的稻米 辛世文教授等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在中国研究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杂交水稻,协助中国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大豆回家」科研计划 林汉明教授团队透过基因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盐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耐盐耐旱大豆,研究同时完成全球首个野生大豆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解析,为世界大豆科研提供重要工具。
从实验室到农田 林汉明教授团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发展耐盐耐旱大豆新品种。2016至2021年估计新大豆种植面积超过61万亩,种植点横跨2,000公里的黄土高原。这是结合大豆基因组技术与传统育种智慧的协同效应的成功例子,增加农民收入并修復边缘土地。
胡秀英植物标本馆成立 (2013) 标本馆收藏了超过40,000 个植物标本,延续已故胡教授在植物分类学的贡献。
中大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1960年代) 胡秀英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她在1968来到中大生物系,为大学成立了一间可供研究与教学两用的植物标本馆。
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大生物系于1970年成立全港首个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所于2002年命名为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1997)
国家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成立 (2005)
中国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及霍英东遥感科学馆啓用(2000年代)
研种亩产高营养丰的稻米 辛世文教授等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在中国研究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杂交水稻,协助中国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大豆回家」科研计划 林汉明教授团队透过基因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盐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耐盐耐旱大豆,研究同时完成全球首个野生大豆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解析,为世界大豆科研提供重要工具。
从实验室到农田 林汉明教授团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发展耐盐耐旱大豆新品种。2016至2021年估计新大豆种植面积超过61万亩,种植点横跨2,000公里的黄土高原。这是结合大豆基因组技术与传统育种智慧的协同效应的成功例子,增加农民收入并修復边缘土地。
胡秀英植物标本馆成立 (2013) 标本馆收藏了超过40,000 个植物标本,延续已故胡教授在植物分类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