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研究及创新塑造低碳未来

中大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1960年代) 胡秀英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她在1968来到中大生物系,为大学成立了一间可供研究与教学两用的植物标本馆。
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大生物系于1970年成立全港首个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所于2002年命名为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1997)
国家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成立 (2005)
中国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及霍英东遥感科学馆啓用(2000年代)
研种亩产高营养丰的稻米 辛世文教授等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在中国研究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杂交水稻,协助中国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大豆回家」科研计划 林汉明教授团队透过基因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盐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耐盐耐旱大豆,研究同时完成全球首个野生大豆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解析,为世界大豆科研提供重要工具。
从实验室到农田 林汉明教授团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发展耐盐耐旱大豆新品种。2016至2021年估计新大豆种植面积超过61万亩,种植点横跨2,000公里的黄土高原。这是结合大豆基因组技术与传统育种智慧的协同效应的成功例子,增加农民收入并修復边缘土地。
胡秀英植物标本馆成立 (2013) 标本馆收藏了超过40,000 个植物标本,延续已故胡教授在植物分类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