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快速連結
本科生
研究生
教職員
校友
訪客
A
A
A
EN
简
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
進學園及創客空間
數碼學術研究室
特藏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特藏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
李炳醫學圖書館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
法律資源中心
建築學圖書館
大學校史館
學習共享空間(伍何曼原樓)
圖書館位置
使用圖書館
進入圖書館
學生
教職員
其他
遺失中大通或圖書證
圖書館規章
使用圖書館須知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表
假期開放時間
惡劣天氣下之安排
研習空間
安靜閱讀區
小組研討室
線上面試室
博士生研讀室
教員研讀室
24小時研習設施
更多
電腦設施
電腦
列印、影印及掃瞄
無線網絡
應用程式軟件
手提電腦借用服務
3D列印服務
更多
借閱服務
借閱
續借
預約及催還
歸還
指定參考
我的借閱記錄
更多
館際互借
港書網
館際互借及文獻傳遞服務
使用其他圖書館
使用其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院校圖書館
其他圖書館網頁
無障礙設施及服務
遙距取用電子資源
館藏
特藏
特藏列表
檔案
手稿
善本書
大學檔案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特藏
主題館藏
網上展覽
學科館藏
文學與人文
商科
教育
工程
法律
醫學
理科
社會科學
通識教育
好書角
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
數碼館藏
典藏的服務
關於典藏
館藏發展
館藏發展政策
採購建議
館藏分佈
大學圖書館
崇基學院圖書館
新亞書院圖書館
聯合書院圖書館
建築學圖書館
法律圖書館
醫學圖書館
其他
館藏的使用方法
如何使用「檢索易」
如何檢索檔案資料
如何檢索文章
如何檢索書籍
如何檢索電子書
如何檢索期刊
更多
硏究支援
數碼學術硏究服務
我們的服務
數碼學術硏究室
數碼學術研究項目
數碼人文研究
數據可視化
地理信息系統(GIS)
文字勘探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
香港作家及藝術家傳記資料庫
研究諮詢服務
研究諮詢服務申請表
引文檢索服務
數碼學術研究諮詢
研究數據諮詢
學術傳播
引文管理
開放取用
作者身分識別碼管理
研究指標
版權
AIMS支援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硏究文庫
研究資助局資助論文資料通
研究數據服務
研究數據管理項目
研究數據管理基金與資助
數據管理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數據儲存庫
研究數據管理指引
研究講座及活動
數碼學術
研究數據
研究技巧
研究人員系列
活動
研究生服務
研究茶座
研究海報展覽
研究諮詢服務
研究生及教研人員講座
研究生研究及學習研討會
學習支援
迎新簡介會
本科生迎新簡介會
研究生迎新簡介會
虛擬圖書館導賞
圖書館講座概覽
圖書館綜合講座
研究生及教研人員講座
講座回顧
自學資源
「研究通」網上學習單元
資訊技能網上課程
資訊使用指引
圖書館學科指南
學習資源
遙距學習支援
課程書目
考試試題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庫
研究生服務
研究茶座
研究海報展覽
研究諮詢服務
研究生研究及學習研討會
教學支援
數碼套裝教材
增購電子版本書籍
院系聯絡主任
引文管理
EndNote
RefWorks
引文格式
進學園及創客空間
創意媒體製作室
3D列印及掃瞄
虛擬實境
雷射切割及UV列印
關於圖書館
關於我們
使命
策略計劃
概覽及統計資料
圖書館讀者小組
圖書館問卷調查
獎項
人員
我們的團隊
組織圖
聯絡我們
最新動態及活動
最新動態
活動
出版刊物
圖書館通訊
年報
圖書館刊物
圖書館職員刊物及演講
齊來參與
計劃及合作伙伴
捐贈圖書館
政策及規章
政策及規章
反饋與投訴
工作機會
幫助
Quick Link
本科生
研究生
教職員
校友
訪客
A
A
A
EN
|
简
我的借閱記錄
預訂研讀室
圖書館講座
新增館藏
遙距取用
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
進學園及創客空間
數碼學術研究室
特藏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特藏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
李炳醫學圖書館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
法律資源中心
建築學圖書館
大學校史館
學習共享空間(伍何曼原樓)
圖書館位置
使用圖書館
進入圖書館
學生
教職員
其他
遺失中大通或圖書證
圖書館規章
使用圖書館須知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表
假期開放時間
惡劣天氣下之安排
研習空間
安靜閱讀區
小組研討室
線上面試室
博士生研讀室
教員研讀室
24小時研習設施
更多
電腦設施
電腦
列印、影印及掃瞄
無線網絡
應用程式軟件
手提電腦借用服務
3D列印服務
更多
借閱服務
借閱
續借
預約及催還
歸還
指定參考
我的借閱記錄
更多
館際互借
港書網
館際互借及文獻傳遞服務
使用其他圖書館
使用其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院校圖書館
其他圖書館網頁
無障礙設施及服務
遙距取用電子資源
館藏
特藏
特藏列表
檔案
手稿
善本書
大學檔案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特藏
主題館藏
網上展覽
學科館藏
文學與人文
商科
教育
工程
法律
醫學
理科
社會科學
通識教育
好書角
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
數碼館藏
典藏的服務
關於典藏
館藏發展
館藏發展政策
採購建議
館藏分佈
大學圖書館
崇基學院圖書館
新亞書院圖書館
聯合書院圖書館
建築學圖書館
法律圖書館
醫學圖書館
其他
館藏的使用方法
如何使用「檢索易」
如何檢索檔案資料
如何檢索文章
如何檢索書籍
如何檢索電子書
如何檢索期刊
更多
硏究支援
數碼學術硏究服務
我們的服務
數碼學術硏究室
數碼學術研究項目
數碼人文研究
數據可視化
地理信息系統(GIS)
文字勘探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
香港作家及藝術家傳記資料庫
研究諮詢服務
研究諮詢服務申請表
引文檢索服務
數碼學術研究諮詢
研究數據諮詢
學術傳播
引文管理
開放取用
作者身分識別碼管理
研究指標
版權
AIMS支援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硏究文庫
研究資助局資助論文資料通
研究數據服務
研究數據管理項目
研究數據管理基金與資助
數據管理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數據儲存庫
研究數據管理指引
研究講座及活動
數碼學術
研究數據
研究技巧
研究人員系列
活動
研究生服務
研究茶座
研究海報展覽
研究諮詢服務
研究生及教研人員講座
研究生研究及學習研討會
學習支援
迎新簡介會
本科生迎新簡介會
研究生迎新簡介會
虛擬圖書館導賞
圖書館講座概覽
圖書館綜合講座
研究生及教研人員講座
講座回顧
自學資源
「研究通」網上學習單元
資訊技能網上課程
資訊使用指引
圖書館學科指南
學習資源
遙距學習支援
課程書目
考試試題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庫
研究生服務
研究茶座
研究海報展覽
研究諮詢服務
研究生研究及學習研討會
教學支援
數碼套裝教材
增購電子版本書籍
院系聯絡主任
引文管理
EndNote
RefWorks
引文格式
進學園及創客空間
創意媒體製作室
3D列印及掃瞄
虛擬實境
雷射切割及UV列印
關於圖書館
關於我們
使命
策略計劃
概覽及統計資料
圖書館讀者小組
圖書館問卷調查
獎項
人員
我們的團隊
組織圖
聯絡我們
最新動態及活動
最新動態
活動
出版刊物
圖書館通訊
年報
圖書館刊物
圖書館職員刊物及演講
齊來參與
計劃及合作伙伴
捐贈圖書館
政策及規章
政策及規章
反饋與投訴
工作機會
幫助
主頁
>
圖書館
>
大學校史館
>
格物創新
環境與持續發展
格物創新
博文講座教授
|
創新生物醫學
|
信息與自動化技術
|
環境與持續發展
透過研究及創新塑造低碳未來
中大生物系植物標本室 (1960年代) 胡秀英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植物學家。她在1968來到中大生物系,為大學成立了一間可供研究與教學兩用的植物標本館。
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中大生物系於1970年成立全港首個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所於2002年命名為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暨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1997)
國家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成立 (2005)
中國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及霍英東遙感科學館啓用(2000年代)
研種畝產高營養豐的稻米 辛世文教授等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在中國研究產量更高、營養更豐富的雜交水稻,協助中國解決糧食供應問題。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大豆回家」科研計劃 林漢明教授團隊透過基因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鹽基因,並以此為基礎,利用分子標記技術育成耐鹽耐旱大豆,研究同時完成全球首個野生大豆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解析,為世界大豆科研提供重要工具。
從實驗室到農田 林漢明教授團隊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合作,發展耐鹽耐旱大豆新品種。2016至2021年估計新大豆種植面積超過61萬畝,種植點橫跨2,000公里的黃土高原。這是結合大豆基因組技術與傳統育種智慧的協同效應的成功例子,增加農民收入並修復邊緣土地。
胡秀英植物標本館成立 (2013) 標本館收藏了超過40,000 個植物標本,延續已故胡教授在植物分類學的貢獻。
中大生物系植物標本室 (1960年代) 胡秀英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植物學家。她在1968來到中大生物系,為大學成立了一間可供研究與教學兩用的植物標本館。
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中大生物系於1970年成立全港首個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所於2002年命名為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暨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1997)
國家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成立 (2005)
中國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及霍英東遙感科學館啓用(2000年代)
研種畝產高營養豐的稻米 辛世文教授等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在中國研究產量更高、營養更豐富的雜交水稻,協助中國解決糧食供應問題。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大豆回家」科研計劃 林漢明教授團隊透過基因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鹽基因,並以此為基礎,利用分子標記技術育成耐鹽耐旱大豆,研究同時完成全球首個野生大豆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解析,為世界大豆科研提供重要工具。
從實驗室到農田 林漢明教授團隊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合作,發展耐鹽耐旱大豆新品種。2016至2021年估計新大豆種植面積超過61萬畝,種植點橫跨2,000公里的黃土高原。這是結合大豆基因組技術與傳統育種智慧的協同效應的成功例子,增加農民收入並修復邊緣土地。
胡秀英植物標本館成立 (2013) 標本館收藏了超過40,000 個植物標本,延續已故胡教授在植物分類學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