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生物醫學的研究成果以造福人群

中醫中藥現代化 中大自1970年代開展中藥研究 ,成立中藥研究中心,為中醫藥理論和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醫學院開始授課 (1981) Faculty of Medicine begins teaching (1981)
教學醫院 -- 威爾斯親王醫院投入服務 自八十年代投入服務以來,醫院一直肩負培訓醫療人才及領導醫學研究的使命。
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成立 (1988)
香港癌症研究所成立 (1990) 研究所為香港及華南地區癌症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開闢香港微創手術之路 中大引進微創手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首宗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
公共衛生學院成立(現稱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1999) 學院是本港首個專門處理公共衛生的學術單位,協助政府應對傳染病及就衛生政策提供建議。
中醫中藥研究所成立 (2000) 研究所促進中醫中藥的現代化和中西醫學合作,並致力把傳統中藥推出國際市場。
對抗沙士 中大在應對沙士疫情上貢獻良多,包括研究出冠狀病毒基因組序、確定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異,及研發血清測試用以檢測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
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2006)
亞洲首個獲認證的機械人手術培訓中心 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為亞洲首間多功能外科手術訓練中心,具備達芬奇機械臂系統,多年來培訓了數以萬名的本地及海外的醫護人員掌握微創技術。
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醫學大樓開幕 (2007)
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2009)
研究成果扭轉肺癌治療方向 莫樹錦教授於2009年發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研究,證明口服標靶藥吉非替尼對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癌病人的療效較傳統化療顯著。2014年,莫教授又發現標靶療法更有效治療晚期ALK陽性肺癌。莫教授的標靶治療研究成功延長病人的存活期。
由無創產檢到癌症檢測 盧煜明教授研發的無創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技術(T21) 開始臨床應用,抽取孕婦的血液檢測,代替入侵性的羊膜穿刺術,大大減低流產風險。T21至今已獲全球數十個國家採用,每年惠及數百萬名孕婦。此非入侵性檢測技術亦應用至篩查多種癌症。
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開幕 (2013)
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2013)
全球首個多專科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臨床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隨着機械臂變得更加靈活,所有手術工具能透過單一切口進入病人體內。此新系統可以深入以往難以到達的病灶位置,例如鼻咽和下咽部,讓外科醫生進行複雜但精細的治療程序。
同心抗疫 中大不同學科的專家和研究員致力以創新科技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挑戰。
Health@InnoHK 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
Health@InnoHK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
Health@InnoHK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