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研究及創新塑造低碳未來

中大生物系植物標本室 (1960年代) 胡秀英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植物學家。她在1968來到中大生物系,為大學成立了一間可供研究與教學兩用的植物標本館。
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中大生物系於1970年成立全港首個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所於2002年命名為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暨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1997)
國家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成立 (2005)
中國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及霍英東遙感科學館啓用(2000年代)
研種畝產高營養豐的稻米 辛世文教授等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在中國研究產量更高、營養更豐富的雜交水稻,協助中國解決糧食供應問題。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大豆回家」科研計劃 林漢明教授團隊透過基因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鹽基因,並以此為基礎,利用分子標記技術育成耐鹽耐旱大豆,研究同時完成全球首個野生大豆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解析,為世界大豆科研提供重要工具。
從實驗室到農田 林漢明教授團隊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合作,發展耐鹽耐旱大豆新品種。2016至2021年估計新大豆種植面積超過61萬畝,種植點橫跨2,000公里的黃土高原。這是結合大豆基因組技術與傳統育種智慧的協同效應的成功例子,增加農民收入並修復邊緣土地。
胡秀英植物標本館成立 (2013) 標本館收藏了超過40,000 個植物標本,延續已故胡教授在植物分類學的貢獻。